第A10版:特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泰宁大源千年古村文化遗梦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2年4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泰宁大源千年古村文化遗梦
村中保存有20多处文物古迹,留传千年的“傩舞”与“赤膊龙灯”也在这里复活传承
大源古建筑是闽西北客家建筑的典型代表
宗祠门口还保留有古代的拴马石
古宅商铺都依进京必经古道而建
这个古建筑的主人曾任职州司马
大源傩舞已入选省非遗名录
 

N本报记者 练仁福 周锡银 童正忠 马海涛 通讯员 邹小兰 文/图

核心提示:

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这个山清水秀的偏僻小村子,居然已有千年“村龄”,令人吃惊。南唐时期(公元937年),大源村先人严续在朝廷做官时遭人诬陷,被囚狱中,后得贵人相助只身逃到大源村,此后严姓就在这个小村落里繁衍生息。

大源村因北倚江西黎川、东邻邵武、西毗建宁,曾是泰宁周边地区通往江西黎川的必经之路,成为跨省的要塞之地。清代之前,这个村常住居民已有数百户,建有圩场、饭庄、酒楼与客栈,连当时邮路也是经此地到江西黎川德胜关;莘莘学子亦是经行村中驿道赴京赶考,繁华之景令人神往不已。

岁月变迁,如今的大源仍存有众多文物古迹;一度失传的“傩舞”、“赤膊龙灯”也在近年复活传承,并双双入列省级非遗名录。2010年,大源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村支书严建华说,村里现正在编制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希望尽快对古建遗存进行修复性保护。

山水映衬大源古建别有韵味

藏在群山之中的大源村,终年云雾袅绕,四围是茂密的大树林,一条10里长的古驿道静静地穿村而过,驿道铺满鹅卵石,石缝之间布满青苔,村中的古建基本是依着驿道两侧而建,寻着驿道可感受大源千年之远的古风古韵。

经过中原历次大迁徙,村子这一带聚居起了不少客家人。大源村的古建筑形式以民居为主,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有20余处。古民居与周边的村落环境完美结合,青砖黑瓦倒映清水之中,与山林之景相互映衬,表现出山地村居的朴素与凝实。而民居多为前后一至二进合院式,依山而建,层层递高,属闽西北客家建筑的典型代表。戴氏官厅是其中的代表。官厅主座建筑由左右并列的三条轴线组成,每条轴线上分布前后三堂。建筑始建于明后期,清乾隆年间重修主座前堂、正堂局部,后堂仍完整保持明代原貌。

上、下大源各有三个建筑群,即是上大源村的南溪庙、文昌阁、三圣庙组群,以及下大源村的隆兴庙、永安殿、奎星阁组群等。其中,文昌阁跨古道而建,四面开门,亭南、北两门临路,北额“章阁”、南额“文亭”,寓“文章”两字于其间。顶部攒尖,上覆宝葫芦顶,古旧楼上供奉孔子一像。文昌阁与邻近的南溪庙为赴京考生必拜之景点。

立身于全村至高点,瞰览全村,6处古桥依溪而建,20多处古建均依山构筑,掩映于翠树丛中,景致优美,别有韵味。

复活传承大源非遗重焕异彩

傩舞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是古代驱邪镇魔的一种巫舞,由于历史悠久,流传于民间的渐少,故被视为研究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活化石。

傩舞演出我们先前都见过,但到了大源才知这里是福建傩舞的发源地与传承地。傩舞在大源已传承千年,但后来逐渐沉寂消失了41年。1995年,泰宁县进行民俗文化调查,获知大源村有古傩舞后,对这朵古民俗奇葩进行了紧急抢救,村民严建华等年轻人再次组建起傩舞表演队,让这一“活化石”重新焕发异彩。

大源傩舞表演内容丰富多彩,动作悍猛奔放,既有反映原始社会劳动、生活、战争的场景,也有驱疫赶鬼、招财进宝、祈求丰年等欢快的舞蹈动作。2005年,大源傩舞被列入首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除了傩舞,大源另一个省非遗项目是“赤膊龙灯”。舞龙灯始于宋熙宁(1068—1077)年间,相传至今已有900余年。大源龙灯因未加灯罩而得名“赤膊”。“赤膊龙灯”有两条,上大源、下大源各一条,分为“公龙”、“母龙”。正月时节,在夜色朦胧中,远处望去,龙灯宛如一条数百米熊熊烈火的“长龙”,蔚为壮观。

随着泰宁旅游事业的发展,大源傩舞、赤膊龙灯也作为旅游文化元素被挖掘发展起来,逐渐演变成为泰宁传承历史文化、发展旅游事业的一大亮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