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8版:特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日本城市施工绣花般精细 英国修路前先问居民意见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2年5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本城市施工绣花般精细 英国修路前先问居民意见

日本老街区施工时,地面上对水管气管的勘测标志
英国用于道路维护的各种标示
 

N本期策划:本报记者 毛慧娟

核心提示:中国多数城市路面常见“井盖遍地”和“开膛破肚”,人们形象地称这些马路为“拉链路”,这些现象反映出城市地下管道设计的不合理。本期热点联动,海外闽人观察员发回了他们在所在国家的见闻:在日本,百年老路街改造时精确到毫米,不会出现水管气管电缆被误挖的现象。在英国,修路得提前向附近的居民发意见书。在澳大利亚,只要有一家人不同意搬迁,道路扩建计划就会泡汤。

日本 在建20层高楼也给“包”起来

讲述人:洪东升(本报记者)籍贯:福建南安 公派日本研究生

日本城市施工,比如路面改造或楼房建设,你会感觉到绣花般的精致细腻,如不是亲眼目睹,还真难以置信。

施工时降噪防尘到位住附近不受影响

比如我所生活过的城市长崎是座较古老的海边小城,平时清新秀丽,车辆露天放了两三天,依然洁静,尘斑少有。不是因为这座城市没有施工没有建设,而是他们的城市施工像罩在笼子里进行绣花一样,如不是旁边的施工通告,你看不出这里是个工地。

今年1月份,我住的公寓附近有个路段渗水,没几天,这里便来了十来人,有工程师,有勘测人员,有工人,还有路面交通协管员等,只见他们用探测仪摆弄了一番,然后在图纸上和渗水路面画上坐标图,开挖多长精确到厘米,接着便是在施工周边贴上通告,告知居民为何施工,施工单位,负责人联系方式,监督电话,作业时间表及工期等。在施工期间,施工范围便用降噪防尘的隔板围起来,外观像个大型的盒子罩着,盒子周边的10米,便是拿着黄旗和红旗的交通疏导员在那指导交通。这样,路面施工虽给行人带来不便,但却有序。虽然机械作业,有挖掘机等,但因降噪防尘的到位,我们住在边上或路过,不会感觉到刺耳的轰鸣声或看到满天粉尘。

运载建筑垃圾的车不会撒漏或飞尘

在我研修学习的县厅附近,有座新建成的20来层的办公大楼,建设期间,降噪防尘隔屏障随着楼层的长高而长高,直到大厦外墙和室内装修好,才拆除。工地内照样有运载建筑垃圾的工程车辆进出,但这些车辆也会出奇地整洁。据介绍,工程车出工地都得冲洗车辆和车身除尘,车斗上必须用吸尘的帆布罩住,以防车辆上路后尘土飞扬或滴撒漏。

切割路面精确到毫米不会出现误挖

现在来说说所见到的日本对马路的开膛破肚问题。走在日本东京、大阪、京都、北海道或长崎的街道,偶尔能遇见路面开挖,但这一般在进行老街改造,在改造路面上,你会看到一些圆圈、三角形、椭圆形等几何图案,还有一些阿拉伯数字,上面会注明自来水管道、煤气管道、雨水管道还有通信电缆各自间距离和走向,甚至施工切割路面时,必须精确到毫米。因此,极少听见或看见因施工问题水管气管电缆被误挖的现象,这还是在一百来年的老街里。

如果在新建的城区里,所有能下地的管线都被安置在一条四五米宽甚至更宽的共同沟内,沟内的各类管线都有一个标志和相对固定位置,如果哪条管线要改造,只要挖开入口处,便可施工。

道路不追求整齐根据环境定宽窄

走在日本的街头,你会看到有些人行道宽则三五米,窄的路段仅能一人通行,但有盲道的路段再窄的地方也绝大多数延伸下去。据了解,城市道路设施建设,有时因涉及居民土地的征用等问题,当地政府一般为减少扰民就尽量因地制宜地修建道路设施,但安全美观舒适是他们的总体要求。

(编者注:日本的城市道路规划并不追求整齐划一,而是根据地形地貌以及原有建筑的情况因地制宜,能宽则宽,能窄则窄,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避免大拆大建。)

英国 嫌修路吵可要求免费住酒店

讲述人:豆豆 籍贯:福建福州  所在国家:英国卡莱尔市

英国关于路桥建设、维护和地下管道的铺设、修理都有非常严格的程序。我的英国老公就是一个路桥工程师,据他介绍,在当地要修路,一般有四个阶段:第一步:开会决定需要维护或改造、修理的路段;第二步:如果是日常维护则直接可以进行,如果需要改造和修理,那么接下来是“研讨”程序,在这个过程中决定最佳方案;第三步,确定了方案,则进入“施工”,并决定具体的日期、时间;第四步:政府拨款。

高速路施工提前一两个月“警示”

如决定某个高速路段施工,那么提前1~2个月要将各种警示牌挂上。牌子上的内容是从几月几日到几月几日,某个路段封闭,以及施工公司的名称。至于到底提前一个月还是两个月则取决于总共要施工的时间,具体相关规定是3~10天的工程需要提前一个月通知,超过两周的工程提前两个月通知,超过一个月的工程至少提前三个月通知。

除此之外,在施工地点沿路还要摆上橘色的“cone”(隔离锥)来引导司机,一般这样的cone绵延200米到400米。

施工若在居民区或出钱让居民住酒店

如果施工地点路过城镇中心或者居民聚集地区,要求则更复杂一些。据我所知,一切的通知、警示必然不可少,另外还提前一个月给施工区域周围各家各户寄送正式文件,告知某个时段将施工,大概会达到多少噪音,如有意见,请尽快回复。有些居民会回信说心脏不适或者家中有病人,能否缩短施工时间等等,更有些人会要求暂时住在别的区域。对待这样的要求,在合理前提下,政府将拨款给施工公司,再由施工公司安排这样的居民暂时在施工区域以外的某个酒店居住,直到施工结束。

修路之前规划好水电等所有需求

据介绍,英国很早以前就开始使用共同沟或者相关的地下通道,以便科技发展再产生需要埋到地下的缆线、管道时,可直接从这样的预留空间延续使用,不必重新挖开地面。“这些在修路之前就应该规划好,那些在这个区域提供水电服务的公司在道路修建会议上应该把他们的需求都提出来,当然还有环保部门。而不是等工程结束再产生新的项目。那样太浪费了。”

澳大利亚 修路效率低很少大工程

讲述人:黄翔 籍贯:福建寿宁 所在国家:澳大利亚墨尔本

澳大利亚政府最为澳洲民众所诟病的一点,大概就是效率低下,这一点也充分体现在了城市建设上。

路面养护周末分段封闭进行

上个周末家住墨尔本东南区的我们驱车前往墨尔本西区办事,虽然是横穿墨尔本,但因为有高速,平时半小时左右倒也就够了,但那天足足开了一小时,原因无他:无处不堵,大半的时间倒是堵在路上的。

但周末堵车的原因其实有些特殊——到处都在修路。以在墨尔本道路交通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的西门桥和莫纳什高速公路为例,从去年至今年,这两段重要公路几乎每周末都在分段封闭进行修路工程。

上班时间交通过于繁忙,修修补补的工作便只能放在周末,封闭路段和封闭时间也会在网站和交通广播中提前公布,以最低程度地影响市民出行。

道路扩建得每一户都同意

例行公事的路面维修和养护尚且这么“麻烦”,更不用说那些伤筋动骨的大工程了。如果你人在澳洲,听说自己所住的区即将通火车,千万不要高兴得太早,墨尔本的许多区“传说”要通火车已经十多年,至今仍没有下文。以华人聚居、房价昂贵的Doncaster为例,该地区近年发展迅猛,公共交通严重落后于人口增长,当地政府为开通火车线一事广泛征集市民意见,却未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赞成。用我的一位住在该区数十年的老外同事的话来说,他们并不愿意“为了繁荣而去破坏当地原有的和谐宁静的环境”。

这也是墨尔本基本见不到什么大规模的道路扩建工程的原因,路边都是民居,一旦有一家一户不同意搬迁,那么整个计划都得泡汤。要感谢的是前人的城市规划水平已经相当高,几十上百年后的今天用起来倒也没什么问题。

国外的共同沟

据了解,目前世界上解决路面“开膛破肚”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在城市主要干道一次性挖掘共同沟,沟内融电力电缆、通讯电缆、给水管道和燃气管道于一体,设专门的地下入孔,供维修施工人员出入。

共同沟的发源地在欧洲,早在1833年法国巴黎开始有系统规划排水网络的同时,就开始兴建共同沟。

1861年,英国伦敦修造了宽12英尺(1英尺=0.3048米)、高7.6英尺的共同沟。

1890年,德国也开始在汉堡建造共同沟。

瑞典斯德哥尔摩市地下的共同沟有30公里长。

俄罗斯的地下共同沟也相当发达,莫斯科地下有130公里长的共同沟,除煤气管外,各种管线均有。

共同沟在日本开始兴建于1958年。1963年,日本颁布了《共同沟实施法》,并在1991年成立了专门的共同沟管理部门,负责推动共同沟的建设工作。

美国纽约市的大型供水系统,完全布置在地下岩层的共同沟中。

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市,也有很发达的地下共同沟系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