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7版:文化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用符号写成《地书》 无一字却妙趣横生
弗兰岑代表作《自由》推出中文版
□最近一周
钱文忠重写《三字经》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5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符号写成《地书》 无一字却妙趣横生

徐冰(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网友“破译”《地书》:
地图放大搜索目标定位:银河系—地球—城市—大楼—房屋

屋前有棵树,树上有只鸟,鸟儿树梢唱,歌声真美妙。唱啊唱啊唱,歌声入耳了。

闹钟响起来,鸟儿仍旧唱,赖床5分钟。

闹钟继续响,鸟儿接着叫,“啪”,闹钟被摁掉。鸟儿枝头飞。
 

N本报记者 宋晖

本报讯 一本无字书用各类标志语言和符号写成,却妙趣横生地记录下现代城市白领一天24小时的典型生活。这本传统意义上的“怪书”却有不少文艺青年捧着追读。这本名为《地书》的无字之书,出自当代艺术家徐冰,继《天书》和《新英文书法》玩味文字游戏后,他历时7年完成“新象形文字”。记者采访了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他说,无论身处哪种文化背景、讲何种语言,只要是有当代生活经验的人,就能读懂。

让语言重返自然

徐冰似乎对符号、文字及意义之间关系有着自己独特的兴趣,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他就刻制了3000多个自己创造的“伪汉字”,将其取名为无人能懂的“天书”,以图像、符号来探讨中国文化的本质和思维方式。日前与《天书》对应的《地书》正式出版,徐冰仍试图构建超越文字障碍的东西。徐冰说,“《地书》与《天书》的共同点就是它们平等地对待世间每一个人。”

徐冰对标志传达功能的兴趣,最早受机场指示系统和飞机安全说明书的启示。他发现简洁的图形来传递信息,基本不用文字就能把复杂的内容传达给讲各种语言的乘客。“当时还在一个口香糖的包装纸上看到了三个小图,第一个小图是一个嘴唇旁边有一个红点,意思说这个口香糖吃完了;第二张小图是一个包装纸,然后口香糖放在上头;第三个小图是回收箱。我觉得有意思,三个小图讲了一个故事。我当时想,那我为什么不可以用无数的图来写一篇长篇小说。”

从此徐冰开始收集、整理世界各地的各种标志,多达上万枚。7年的收集、概念推敲、试验、改写,最初的灵感终于转化成一件成熟的作品。

《地书》以钟点为划分章节的依据,用各类标志、符号妙趣横生地记录了现代城市白领一天24小时的典型生活。徐冰说,“既是一次对于现代象形文字的探索,也是关于21世纪所涌现的全球符号学的举证。”

关于这本“符号书”,著名作家格非有这样一个评论:意义不仅在于阅读的直观和交流的便捷,更可作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语言重返自然的可能。

有人翻译出1.5万字来

徐冰告诉记者,现在与读者见面的这本《地书》,一共有24章节,每一章节表述的是一个小时的内容。

徐冰创造《地书》并没有中文脚本,但在出版后,台湾曾有人把《地书》的故事翻译成中文,竟有15000多字,这让徐冰自己都觉得惊讶,“没想到翻译出来竟有这么多字”。

这本无字书能读懂吗?徐冰说:“这本书不论说什么语言的人都能读懂,文盲也能读懂。”就在最近徐冰在上海曾做了一个《地书》艺术展,一位家长带着孩子参观展览,孩子在现场看到《地书》觉得非常有意思,便自己阅读起来,看得很投入,反而家长没耐心。“读这本书,与读者有多高的文化程度无关,更多的是取决于你参与当代生活的广度和经验。一个教授整天在深山待着,他虽拥有很多知识,但还是读不懂。而没受过文化教育的农村大妈,只要她生活在社会中,就能够读懂。”

用符号一样能写出伟大的小说

徐冰说:“《天书》表达了我对现存文字的遗憾,而《地书》则表达了我一直在寻找的普天同文的理想。”人类超越文字障碍的理想和努力从来没有停止,但只有在“地球村”形成的条件下才能出现真正的契机。从无人能懂的《天书》到人人能懂的《地书》,徐冰的真正兴趣在于:图形符号作为文字,到底能表达到什么程度?

“比起成熟文字,它的表达能力是有限的,有些适合它表达,有些不适合。但我越来越相信,它已经能表述的程度是我们的认识所不及的。”徐冰甚至预言,今天是新一轮的象形文字的时期。“资讯爆炸催着人们快速处理信息,每一个体都在忙于应对,而变得没有时间和耐心去一点点阅读,更接受一目了然的信息获取方式。传统学习方式越来越多地被图识说明所取代。人类似乎正在重复文字形成之初的历史,象形的模式又一次开始。”

徐冰甚至认为,用符号一样能写出伟大的小说,“毫无疑问,表示人的符号化的生活,比那些奇奇怪怪的无巧不成书的东西其实更本质,更说明咱们的生活。”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