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0版:特别报道/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校车行驶中3岁女童坠亡
“南京女子深夜取款遭割喉”系自编自导苦肉计
摆摊女咬警察被判刑 是否用法过度
网友说话
□读者反馈
由“蠢才”获诺贝尔医学奖想到的
“父亲会所”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10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由“蠢才”获诺贝尔医学奖想到的

 

N雷泓霈

英国人约翰·格登和日本人山中伸弥因细胞研究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医学奖,一时间,为全球媒体瞩目。

英国《每日电讯报》昨日爆料称,格登在初中期间成绩很差,被老师称为“蠢到完全不该学自然科学”。(10月9日《新闻晚报》)

“蠢才”却获得最顶级的科学成就奖,这个具有讽刺意味的反差告诉我们,孩子求学时期的“成绩差”、顽劣、特性独立、桀骜不驯等等,真的不能动辄界定为没有前途、不可救药。格登用鲜活的事实告诉我们,孩提时代的种种“缺点”很多时候是一种思维活跃的表现,在未来合适的环境,这种智慧能量将得到璀璨展现,创造出让人类受惠无穷的科技成果。

从格登初中时期的遭遇,联想到我们的教育观念与评价机制,可谓感慨良多。从幼儿园起,我们学校就将“听话”作为好学生的唯一标准,对这样的学生,老师呵护有加,褒奖连连;相反的,那些成绩不好的“捣蛋”孩子,多被打击、贬斥,贴上不可救药的标签。原因很简单,“捣蛋学生”不利于老师管理,影响班级升学率——多年来,我们学校就是在用急功近利的教育枷锁捆绑乃至摧毁那些颇具潜能的未来人才,想来,实在令人遗憾。

我们总强调升学率,而忽视对“捣蛋学生”的尊重;我们太强调“整齐划一”,而忽略“差学生”的未来潜能。不得不说,这是教育界的悲哀。如果说,过去摈弃“捣蛋学生”是教育法规没有提供支持,那么现在,国家教育法规已提供了充沛的制度环境,比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强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教育改革方向。

但愿约翰·格登的经历能让我们教育界有所警醒,善待“捣蛋学生”和“差生”,这样做,就是在为国家的未来培养几十年乃至几百年一遇的人才。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