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6版:社区/坊巷
3上一版  下一版4
 
嫲见证客家生活点滴
小区消防门变围墙
本周日“e修哥”服务金洲社区
抬着轮椅,看熊猫去
聚会喝出人命 酒友腰包受损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4年4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嫲见证客家生活点滴

公嫲吹(资料图)
 

见证客家生活点滴

N海都记者 李帅 关铭荣 文/图

海都讯 嫲的读音是mā,在古汉语中,字义与“嬷”字相同,在现代汉语中已基本不再使用。而在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嫲仍在广泛使用,与民间音乐、民谣,以及民俗都有各种关联。

民间吹奏“公嫲吹”

青年客家文化研究者、《闽西客家大典》执行主编高晓斌说,比如客家人聚居的长汀县,有一种传统吹奏方式,叫作“公嫲吹”,是“公吹”和“嫲吹”的组合,据说最早出现于明朝。乐器形似唢呐,但比唢呐长近三倍,由梧桐木制成,上端是竹哨,下端套有铜制喇叭。通过吹奏乐器,表现夫妻生产生活的情景,多用于婚丧嫁娶的仪式之中。

长汀民间吹奏“公嫲吹”的高手,能让听者产生无限的遐想,有的甚至能表现出哭腔,让听众马上想到可能是夫妻一方去世,另一方变得孤苦伶仃……“公嫲吹”正式演奏时,还会用大锣、大鼓、二胡、笛子、三弦等10种乐器伴奏,是民乐中比较大气的一种。

歌谣讽刺“懒尸嫲”

高晓斌说,客家妇女特别勤俭、质朴,客家懒惰的妇女会被人讥讽为“懒尸嫲”。如果你认为这个“懒惰如尸”的说法太恶毒,那就错了,因为客家话的“懒尸”就是古汉语中懒惰的意思。这个“尸”指的不是尸体,而是一种人。古代祭祀时,会请一个活人躺在祭祀人面前,代表死者接受祭祀,这种人被称为“尸”。比如“尸位素餐”指的就是像代表死者接受祭祀的人一样,空占职位而不做事。

客家民间流传着一些关于“懒尸嫲”的歌谣,形象又辛辣地讽刺了懒惰贪馋的女人。客家各地的字面上略有不同,但大体意思一样。有一首《懒尸嫲》这样说,“懒尸嫲,睡到日头斜,头懒梳,面懒洗,乱乱钟钟(慌张)入灶下,打开水缸巫点水,打开茶壶巫点茶,江江(二声)恪格(一声)担到两杓嫲,惹到家婆咒上又咒下。”

此外,客家人有为小孩取奶名(客家人把乳名称为奶名)的习俗,而且奶名尤其要贱,这样小孩才能消灾避难。“嫲”字就被广泛运用于女孩的奶名,如细嫲、大嫲、三嫲、糖梨嫲等。

高晓斌说,作为民间音乐、民谣,“公嫲吹”和《懒尸嫲》等歌谣在客家区域流传过程中,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