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今日关注·环球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依伯突然晕倒 陌生依姆急救4分钟
“立二拆四”之后如何防治网络炒作
8·15,安倍不参拜谈不上是善意
产妇死亡事件,舆论流水线的次品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8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8·15,安倍不参拜谈不上是善意

 

今天是“8·15”,日本投降日,也是日本民族主义者展示姿态、吸引注意力的标准日子。日本首相会在这一天参拜靖国神社吗?这已成了东北亚地缘政治中令人不安的悬念。安倍今年提前放出口风,他今天不会去靖国神社,但舆论猜测他仍有可能献祭品。这在日本已被认为是安倍对华的善意表达,他期待能在北京今年晚些时候即将举行的APEC会议期间与中国领导人实现双边会晤。

历史之争已经成为中日之间的消耗战。它吞噬了两国交往中积累的大部分友好元素,深刻影响了中日对彼此其他争议的认识和感受,它让两国的成见不时散发出“深仇大恨”的味道。

历史之争已经不是认识之争,而演变成中日地缘政治竞争的重要外在形式之一。冷静地看,历史之争导致了中日的双输。随着中韩国际传播能力的增强,日本的历史态度越来越成为其国际形象的硬伤,日本的被动越来越明显。而中国则为打赢历史问题上的舆论战消耗了大量外交注意力和资源,此外中日长期对立削弱了中国在其他竞争方向上的自由度。

然而打破中日僵局近期几无可能,即使安倍今天在靖国神社问题上表现得相对于去年“温和一些”,即使中国领导人在北京APEC上单独见安倍,中日关系已被冻僵的身体也很难蠕活过来。

能够改变中日关系基本面貌的最大变量,将是中国的进一步崛起。这个因素不能带来日本对中国的亲善感,却能影响日本对与中国开展对抗的后果评估。但这是一个至少还需要一二十年的过程,中国人切不可着急。

最近二三十年,中国还没有同哪一个大的邻国关系像今天的中日关系这样紧张过,它总归是陌生的,意味着一些不确定性。然而毫无波折和外部对立的大国崛起显然不存在,也许日本这种规模的对手此时出现,对我们有着重要意义:它带给了中国走向全球大国路上有关自信和耐心必须经历的一次磨练。  (据环球时报社评)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